
理性投资泡沫时代的冷静勇气
现在大家都在聊投资,而且每次A股临近4000点,不过市场情绪就开始沸腾,每到热情点燃时,并不是所有人都高呼冲锋。部分私募掌门人,比如夏俊杰,还有杨东,他们选择了谨慎。他们不仅仅是提醒风险,而且是在保护理性的稀缺。通过他们的警示,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个深层问题激进冲刺之后,投资是不是更需要反思与归零?
在资本市场,周期就像潮水,来来又去去,不过泡沫和热潮,总是轮回上演。2023年AI板块领涨,大家又开始疯狂“补课”,学习“产业知识”,甚至于,朋友圈每天都有新观点。可是,疯狂学习真能带来财富吗?夏俊杰说了句大实话“大概率,激进策略的超额已经尾声。”这个观点,其实对市场是个提醒,因为人往往在应该冷静时,选择了冲动,于是在泡沫中迷失自己。
说到投资泡沫,其实大部分投资者并不是故意制造,更多时候,都是群体预期在作祟。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泡沫顶点,每个人都感受到群体情绪的推高。这次AI板块的涨势,跟1999年互联网泡沫,2015年“互联网+”,还有2020年“茅指数”的狂热,几乎如出一辙。市值扩张、估值暴涨,叙事成了主旋律,而基本面、现金流却被忽略甚至遗忘。
泡沫真的是坏事吗?也不全然。夏俊杰的看法很有意思,他说,泡沫只是市场的产物,所以投资者更应该审视自己的反应。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板块暴涨,冷静的人往往选择退出,而冲动的人可能坚守到底,有人赢,有人输。但他也提醒,其实所谓“赛道集中打法”,比如过分押注新能源、AI、消费龙头,不是长久的万能钥匙。因为这些策略,依赖于持续叙事和市场热情,所以涨得很猛,跌时也很惨。夏俊杰选择了回归企业盈利与现金流,这也是他的底层逻辑。
这不仅仅是夏俊杰的个人见解。杨东作为宁泉资产创始人,其实也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个观点。在2021年新能源产业链最热时,杨东公开喊话,“现在不是买光伏和锂电的好时候。”时间证明了他的判断,因为大多数暴涨的股票,都是靠大跌去消化估值。这也印证了另一个投资规律泡沫不是全市场普涨,而是结构化盛宴,有些板块冲高,有些却原地踏步。
比如杨东的“种田式投资”,其实看上去很慢,却非常靠谱。他选择了布局房地产、基础化工、公用事业这些低估板块,所以短期看似平淡,不过长期却稳健。投资就是在好地里播种,然后时间会给你答案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风格对团队、对行业判断力要求极高,如果不是长期坚持,很容易跟风错失布局。
也不只是中国市场有这种现象。比如美股,2021年末,机构疯狂追捧特斯拉、奈飞、甚至中文教育股,最后一年里暴跌幅度最高的,恰恰是这些曾被热捧的“故事股”。数据显示,2022年美股科技板块跌幅超40%,然后赚钱最多的其实是那些布局传统能源或者“防守型”的基金。由此可见,泡沫有全球性规律,也有投资人的共通心理——贪婪和恐惧总是在交替作用。
泡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丧失了风险意识。2007年中国牛市高点,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,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歌颂“新时代”,不过只有极少数人在警醒。每一次泡沫顶点,都有理性的声音被淹没,这些意见,也像孤独的灯塔,指引着下一个周期的理性回归。市场情绪和资金往往在牛市顶点最不理性。当所有人都在追涨杀跌时,风险溢价反而丧失,赚到钱的,是提前撤退、保持冷静的人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其实大可不必跟风热板块,因为市场短期波动很难预测,只有长期坚守自己熟悉的行业,加上动态调整仓位,才有可能避免重大损失。参考国内基金业绩,2019-2021年大多数牛基其实都是集中押注某一赛道,但是2022年后回撤极大,不少一年亏损超过30%。反过来说,专注于企业现金流和长期盈利的策略,则大多数都实现了相对稳健的年化回报。
泡沫不仅仅关乎投资,还影响着公司治理和产业结构。AI概念股暴涨时期,不少上市公司匆忙改名、布局所谓“AI业务”,却没有实际技术和落地应用。,业绩没有改善,市值却回归原点。由此可见,资本市场的膨胀不仅仅决定股价,更驱动着产业决策,所以理性投资也可以促使实体经济更加扎实。
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下一个结构性热潮?保持理性才是最好的武器。夏俊杰和杨东他们用多年实战经验提醒市场,激进策略只是阶段性产物,可持续的业绩还得靠现金流和稳健业务。对于投资人来说,敢于逆流而上、坚守底线,比如在牛市顶点选择回撤,未必是懦弱,可能才是最大勇气。
来说,投资如人生,既要借力热潮,又不能被泡沫冲昏头脑。既然市场总是会有新的故事和周期,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在每一次疯狂之后,谁才是真正的赢家?投资是不是最需要那种在热浪之下,穿越情绪起伏,还能保持一丝清醒的勇气?
鼎晟资管配资,配资免费体验,场外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